查看原文
其他

胡歌酒后吐真言:“妈妈你开心吗,我尽力了!”

十月妈妈心理屋 十月妈妈心理 2019-04-04




亲爱的妈妈

如果你不方便阅读

可以收听唯美的内容音频

作者:乐乐



好久不见的朋友到家里来,几年不见,谈及过往,唏嘘感叹。


好不容易见上一面,彼此都有家庭,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在何时,就想趁此机会,带她四处转一转,尽尽地主之谊,顺带重温一下当年一起的时光。


自然是不好带孩子的。


于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奶奶,我们两个人出门去了。


逛街、看电影、吃饭、聊天……


刚开始觉得特别开心,好不容易出门一趟,有一种自由飞扬的感觉。

但不过几个小时,心里却开始挂念……


吃饭的时候想,妈妈不在身边,不知道宝贝吃得香不香?


到了孩子午睡的时间,又忍不住担忧,宝贝该午睡了,不知道睡得好不好?


进而又想到,自己不在家,孩子磕着捧着了怎么办?


……


越想越担心,到了最后开始懊悔、自责,觉得自己这个妈当得太任性了。


同学见我如此说道,“有奶奶看着,你怕啥?”


她说者无心,我听者有意。


是啊,我有什么害怕的?


孩子有奶奶照顾,即便我不在,也不会饿着,不会受委屈,不会没人陪她玩儿……


不过是我思虑太多罢了。


看上去我这是爱孩子,但扪心自问,更多的却是害怕和担心。

 


美国著名社会学博士、心理辅导师戴维·托马斯曾说过,我们教育孩子,往往不是因为爱,而是出于害怕。


还真的如此。


我身边很多宝妈生完孩子就辞职回家照顾孩子,原因基本都是怕自己工作,孩子得不到好的照顾;


手机普遍都是,不少家长害怕孩子游戏上瘾,网络上瘾,就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玩手机;


孩子去上学,害怕孩子被欺负、作业做不好、成绩跟不上、饭菜不合口……


更不要说那些让人风声鹤唳的假疫苗、毒奶粉、拐骗之类的新闻,即便理智上清楚那些距离自家孩子很远,但还会忍不住心有惴惴。


……


一个同学,一直到大学毕业前,晚上都是有门禁的。


九点半之前必须到家,不然父母一个接着一个电话的打,仿佛她超时的那部分时间,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危险,坏人的恶爪已经伸到她的身上。


霍尊在几年前参加《中国好歌曲》时提到过自己的母亲。


他的母亲原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歌手,但因为自己幼年有一次差点和她走失,让母亲狠下心放弃自己大好的工作,全职在家照顾儿子,就怕再有任何闪失。


因为担心害怕,所以家长任劳任怨、操心不断,稍有不妥,就如临大敌。


孩子小的时候担心照顾不周,孩子成年了依然挂念忧愁。


一生以爱的名义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

 


有一次去听一个线下育儿交流课。


课程结束后的问答时间,有位母亲向老师诉苦:


儿子十几岁了,和自己关系闹得很僵,做什么都喜欢和自己对着干,还没有说他几句,就冲自己发脾气。


老师细细追问之下找到原因:这位母亲对儿子要求非常高,孩子无论做什么,不管好坏,都会被说教一番。


母亲为自己辩解,“我还不是为他好……不然将来踏入社会怎么办?”


这口气是不是很熟悉?我们从小听到大,然后又从我们之口传到下一代。


看上去是对孩子的殷殷关爱,实际上却无处不在地充斥着害怕。


有害怕,必然有控制。


所以,儿子稍微犯一点错,掉一点队,甚至什么都没做,母亲都能找出理由进行说教指导,甚至不惜代价在孩子身上砸钱,让孩子“学好”。

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


只是,她忘记了,孩子虽然是孩子,却有自己的想法。


你以为的爱,实际上却是孩子眼中不可理喻的伤害。


谁没事儿喜欢被人控制呢?


当孩子意识到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时候,即便明明知道是好心,也会不自觉地想要挣脱。


到了最后,父母孩子都委屈。


 “我这么全心全意为你,你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我的苦心?”


 “我的人生是自己的,我为自己而活,而不是为父母而活!”


当然也有听话的“好孩子”。


比如说胡歌。


同龄人,跟他差不多时间出道的,基本都结婚了,但他还是一副没女友,结不了婚的模样。


谈及结婚,胡歌曾对媒体说,“我要考虑我妈是不是满意。”


事实上,对于从小管教胡歌甚严,控制欲非常强的胡歌妈妈来说,不管多么优秀的女人都不一定能入她的眼。


胡歌妈妈曾说过对儿媳妇的标准,“不找圈内人”,“最好找个女科学家,至少要女博士!”


这哪是找儿媳妇,这是要在家里研究原子弹!


为此,胡歌先后错过薛佳凝、杨幂、江疏影,到现在结婚还是遥遥无期。


胡歌曾经喝醉酒后发微博,“妈妈你开心吗,我尽力了!”


都说酒后吐真言,再孝顺的儿子,被这么从小到大地控制着,也有内心承受不住的时候。


教育学博士梅丽莎·切瓦特桑说,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,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,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,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。


曾有人说,不管父母多么为孩子努力,99%都是没用的。

这话扎心了。

 


当然会有人说,由爱故生忧,由爱故生怖,爱和怕从来都是同根而生,同出异名。


因为对孩子深入到骨子里的爱,所以才有诸多担惊害怕、万般操心。


这当然没有错,爱和害怕从来都交织交融。


但在面对孩子时,哪个多一些,哪个少一些,却大有不同。


如果爱多一些,你即便担心,但会告诉自己要学着放手,要相信孩子,要理性教育。


如果害怕多一些,担心就会成为你进一步控制的理由。


结果,南辕北辙。


电视剧《小别离》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:天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,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。


当父母害怕多过爱的时候,却完全相反。


理智上告诉自己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,行动上却会打着爱的名义,将孩子死死攥在手里,要一辈子在一起,永不分离。


所以,胡歌的母亲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儿子私生活大加干涉,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。


所以,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婆婆一边欣慰儿子结了婚,一边觉得儿媳妇是和自己抢儿子的“敌人”。


亲子关系因为连着血脉,有着亲情,朝夕相处,本身就不容易控制,容易越界。


所以,掌握好分寸尤其重要。


孩子什么时候该管,什么时候该放手,什么时候该严厉,什么时候该轻松,什么时候该亲密,什么时候给予空间……


方方面面都考验、煎熬着父母。


说实话,很难,分寸也不好拿捏。


但养孩子不就这样,摸着石头过河,需要理论,更需要一点一滴地自我修炼,总结经验。


父母不是天生就是父母,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,才能真正成为父母。

 


我们要始终明白,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,不是独断专行的帝王,而是陪伴一程的摆渡人。


我们要做的是,在他们没有自保能力的时候,给予照顾,给予安全感,教会生存技能,阻挡来自“魔鬼”的侵扰,等到时机成熟了,就送他们安然抵达他们自己的世界。


而不是打着爱的名义强行控制,留在身边。


孩子有自己的生活,我们可以作为他们的依靠,却不能成为他们一生的陪伴。


他们总有一天要远行,与其到时候纠缠怨怼,各自不满,不如从现在开始,学会放手,掌握彼此之间的分寸感。


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飞得更高。


只有这样,我们的爱才能成为他们的后盾,而不是将他们推得更远。





推荐你看几篇更精彩的文章:

“你是姐姐,就该让着弟弟”:毁掉两个孩子的父母有多傻?

“你怎么这么自私?”:孩子捍卫自己的界限感就是这么被毁的

爸爸们炸了!《奇葩说》新规:一周陪孩子不足12个小时不能当爸爸......


征稿

长期征稿,尤其欢迎心理学类的情感剖析文和育儿文,稿费400元-5000元,投稿邮箱:zhouchong2016@126.com



用苹果手机的小伙伴将我“设为星标”

用安卓手机的朋友“置顶”

这样我们就不会再走散啦

好内容

需要你的转发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